上海市公证行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朱伟东
上海市公证协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浦东公证处副主任
一、 公证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8年,上海公证行业全面启动信息化转型,秉承“技术监管,优化服务”的核心理念,公证信息化转型之路行稳致远,实现了全市公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全程实时监管和数据监管,对潜在的行业风险和异常情况实施智能预警,大大提升了行业监管水平和服务质效,形成了稳健高效的公证新业态。公证行业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满足司法行政机关监管需求,运用赋码监管技术实现办证全程留痕,打造满足公证行业智能高效办证,涵盖公证登记、业务办理、文书管理、查证管理、质量管理、当事人信息管理、收费管理等功能的系统平台。平台经过多次升级迭代,提供移动端、小程序、随申办等多种服务渠道,对内提供在线公证预审、排队取号、远程视频、在线赋强、电子公证书等功能,对外对接公证登记簿、行政管理系统、数字监管平台、上海民政局民生档案系统、“一网通办”平台、公证认证系统,集成CA电子印章、银行在线支付、第三方税控等功能,支持线下窗口办证、外出办证、线上公证等多种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稳定、高效、便捷的公证服务体验。
本市公证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辅助智能办证,便捷高效。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积极开展网上和智能办理登记业务,有效实现“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甚至“一次都不跑”的目标,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标准规范,运行稳定。根据登记行业制定的统一业务规范和操作手册,系统严格设定了各环节的标准化流程、材料要求、文书模板等,所有机构统一执行,实现了全市登记办证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三)服务与监管融合。系统依托“赋码监管”为核心,集成了行业标准规范,对整个办证过程特别是关键环节采取自动化监管措施,实施全程留痕,确保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可追溯性,从而有效防范风险,大幅提升办证效率。
(四)大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通过对全市每年登记案件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高度自动化地实时掌握登记行业的运行动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潜在的行业风险和异常情况实施智能预警,从而实现对公证行业的动态把控和风险防控。
二、“公证档案数字化”项目助推互联互通
“公证档案数字化”项目旨在对本市公证行业历年的纸质档案卷宗进行档案扫描并导入档案数字化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使用。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档案后,档案的调用、使用变得更加安全,也为行业数据信息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该项目是加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大数据+公证的必备步骤,也是与相关行业实行信息互联互通互享的基础工作。自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已陆续导入2019年前的历史档案,为下一步建设大数据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顺利推进
在数据共享方面,本市公证行业依托上海大数据中心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公证行业统一“查证中心”。查证中心通过跨组织互通共享机制,与公安、法院、民政、不动产登记、外事办等部门对接,可以高效获取公民身份信息、户籍信息、婚史信息、收养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学历信息、有无犯罪记录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通过赋码一键查询,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公证查证工作的效率,更可实现跨组织协同,从而拓展和延伸了公证服务渠道,提升了公证服务的覆盖面和覆盖精度。
四、“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改革不断深化
依托上海市公证信息化平台、“一网通办”平台和查证中心等信息化支撑,本市公证行业积极推行“电子亮证、网上核验、材料免交”等服务,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改革,对于所有的公证事项只要申请材料齐全、真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当事人只需一次公证处现场就可以办结,无需往返。对于事实类、证照类等公证事项,当事人不需要前往公证处,只需足不出户通过“随申办”APP、公证机构的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就能自助办理,这些措施切实提升了公证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五、各公证机构创新应用持续推出
除以上统一化行业建设外,本市各公证机构积极创新,相继推出数据存证取证平台、远程视频公证平台、在线摇号系统、在线咨询预审预约平台等一系列相关应用,充分拓展了公证行业的服务内容,为当事人提供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服务。
六、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本市公证行业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业务领域面对着法律科技企业的冲击,行业内部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公证法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公证机构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对新应用的开发与创新还不足。
|